从古至今,孕妇怀孕都是一件大事,一举一动牵动着多个家庭的心。现代社会,有一个共识就是怀孕期间孕妇最好是要远理电脑、电话、电视等带有辐射污染的电子产品,以免对宝宝造成一些不好的影响。 胎心仪有副作用吗 而胎心仪作为电子仪器的一种,使用起来有副作用吗?会不会对宝宝造成不好的影响呢?专家表示,胎心仪属于医疗器械,正规厂家生产的胎心仪是无害的,正常使用胎心仪不会有副作用,也不会给宝宝带来不良影响。 详细点来说,胎心仪主要是利用超声波探测技术来完成胎心检测的,它的作用是通过监测胎动和胎心率来反映胎儿在母体内的状况,孕妈们可以根据胎心仪上的数据显示粗略判断胎儿的健康状况。对于孕妈担心的胎心仪的声波会影响胎儿的问题,专家解释到,“声波是一种物理因素,一种能量,存在一个安全剂量的问题。 超声对人体或胎儿有害还是无害,关键在于超声的剂量,当使用的超声剂量小于这个值时,它是无害的。”而胎心仪的超声剂量远远低于安全指标要求,所以一般不会对胎儿产生影响。 但是,准妈妈们需要注意的是,怀孕期也不适宜太频繁听胎心仪,不然也是会影响到胎儿的正常休息,建议最好每天使用一次,时间大约是1分钟左右就好。 另外,妊娠15周前不建议用家用胎心仪进行自我监护。孕15-28 周以后的孕妇,每天听1-3 次,每次1分钟的监护是安全无害的。 选购胎心...
发布时间:
2020/10/10 11:04:17
浏览次数:123
我们知道,人体的心血管系统是一个庞大而精密的系统,是由心脏、动脉、毛细血管、静脉和流动于其中的血液组成的系统。其中心血管无疑是整个系统的核心,它能够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、新陈代谢的进行和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。 除去心血管与脑血管,还有数量庞大的分别到胸腹盆腔脏器、以及躯干、四肢的血管,包括动脉、静脉和毛细血管,它们统称——外周血管。 目前在外周血管中发生的疾病,也称PAD,已经严重危害人类健康,近年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。据流行病学调查,55岁以上的人群约16%患有PAD,高危人群患病率则高达20%~30%。由于PAD患者仅1/3有典型的肢体缺血症状,2/3的患者症状不典型或无症状,因此不但PAD患病率往往被低估,而且大多数PAD患者得不到及时的治疗。 外周血管疾病(PAD),是指外周动脉血管硬化及狭窄导致的疾病,最常见于下肢动脉。动脉壁变得僵直,在需要增加血流量时,动脉不能相应扩张。动脉斑块的形成使血流受限并常在活动时引起患侧肢体疼痛。 现在,踝臂指数(ABI)检测、超声多普勒、CT血管造影以及磁共振血管造影是检测外周血管疾病的主要方式。 其中,承载超声多普勒检测技术的贝斯曼超声多普勒血流仪,其致力于超声多普勒领域20年,是多普勒血流检测仪领域知名品牌,设备迭代更新的引领者。如今血流检测仪系列已有众多成员,它们共同为外周血管疾病检测领域...
发布时间:
2020/9/16 17:53:21
浏览次数:0
早期发现是预防癌症的关键,选择正确有效的'癌症早期筛查'是关键。 谈到妇女的健康,乳腺癌一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。多年来,乳腺癌一直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对女性健康的最大威胁。 乳腺癌是指乳腺上皮细胞在多种致癌因子的作用下,导致基因突变,导致细胞增殖失控,显示癌细胞无序无限制的恶性增殖,破坏正常乳腺组织结构。 日前,国家癌症中心发布了《2017年中国癌症现状和趋势》报告,表明乳腺癌发病率在女性恶性肿瘤中居第一位。2000年至2013年间,中国乳腺癌的年平均增长率约为3.5%,而同期美国的增长率为0.4%。 一组可怕的数字是发人深省的。乳腺癌听起来遥不可及,但它实际上已经近在咫尺了。 乳腺癌有三个主要特征 中国的乳腺癌发病率低于西方国家,但增长率在世界上居第一位。 首先,发病年龄较早。中国乳腺癌发病高峰年龄比西方人早45岁、55岁、10岁。其中年轻患者较多,35岁以下约占15%。 第二,治疗期较晚,以北京为例,第1期病人只占32%,第2期病人占52%,第3期和第4期分别占13%和2%;在西方国家,第1阶段病人所占比例超过50%,大多数病人可以及早发现和治疗。 第三,大城市的发病率很高,特别是在北京、上海、广州等城市。 乳腺癌的主要致病因素 乳腺癌的确切原因尚不完全清...
发布时间:
2020/9/11 17:44:41
浏览次数:166
“血稠”这个词,很多人都听过。很多人一听“血稠”这个词,就紧张得不得了: 是不是说我的血液太粘稠,流不动了,马上就要发生血栓,得脑梗、心梗了? 不少人赶紧吃上各种保健品,想让血液变稀点儿。一些老年人则直奔医院,想靠着输液稀血液、通血管。 而一些别有用心的人,刚好利用了大家因为不了解所以更恐惧的心理,堂而皇之地兜售各种仪器、保健品甚至非法药品,改善“血稠”! 实际上,医学上没有“血稠”这种病症,所谓“治疗血稠”就是一个噱头,是彻头彻尾的伪科学,别再被蒙蔽了。 血稠,到底是怎么回事? 首先,“血稠”并不是一个标准的医学术语,它是一个不太客观、很模糊的概念。从字面上理解“血液粘稠”,是医学上“血液流变学”的概念,大概相当于血液的高凝状态,与血流、血浆和血液成分都有关系。并不是很多人误以为的“血稠”就是血脂高了,要堵住血管,容易产生发生血栓的意思。 既然是血液流变学的一个说法,很多人会问,那跟发生心血管事件比如脑梗、心梗有关吗? 实话告诉你,血液流变学检查迄今与心脑血管疾病及其事件发生的相关性较差,临床上不会凭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来预测或者诊断疾病(包括事件),不会因此决定谁需要使用抗栓药物,也不会据此判断治疗的效果。 血流变检查,有必要做吗? 答案是:徒劳无功! “血稠”还是“血稀...
发布时间:
2020/9/9 9:19:46
浏览次数:0
静脉穿刺,俗称打针,是临床上最基本且最频繁的护理技术操作,每一名护士都想成为静脉穿刺的个中高手。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,静脉穿刺对于护士来说也是积累经验、逐步提高的一个过程,最后到达“一针”的境界,将静脉穿刺化作看家本领,是众多护士行业从业者一直以来的追求。 静脉穿刺的要点无非是两方面,一是穿刺手法,二是患者血管情况。在面对不同的血管情况使用不同的穿刺手法,是每名护士基础的学习课程,也是在工作中的长期实践。例如普通静脉类型特点是富有弹性,易于固定,使用行直刺或侧刺;滑动静脉类型特点是皮下脂肪少,缺乏支持,血管在皮下易活动,所以要绷紧上下皮肤,固定血管后旁刺;常见于老年人、高血压人群的硬化血管特点是血管壁厚而坚硬,有坚实感,弹性小,易活动,血管突出,就要紧绷皮肤,固定血管,行直刺。 能够看到找到的血管总是可以寻找刺入的方法,最难办的是找不到血管。 上图的遭遇,很多人也遇到过,去到医院经历需要打针的项目,年轻的护士拿着针头插了又拔,拔了又插,然后告诉你说:“你的血管太不明显了,多刺几次很正常。”经验丰富的护士会用手摸血管,但是这种能力是需要工作经验与时间的积累,不是所有护士都会的。天生血管不显露、多毛、较肥胖的患者血管定位困难,他们每次去医院都会叫苦不迭,那真的就没有什么办法“拯救”他们吗? 静脉查找仪 静脉查找仪是...
发布时间:
2020/9/7 9:11:59
浏览次数:250